兩岸經濟既競爭亦合作                                           【2001-06-20/聯合報】社論               回上頁

        中共與美國日前共同宣布達成北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全面共識,歐盟也發布正式消息表示,將在本月底前解決中國大陸加入WTO的相關問題。美歐談判的完成,代表中共成為世貿組織的一員已只剩程序及時間問題,亦代表台灣加入WTO的時程逼近;最快今年底,兩岸就可能會正式成為此一全球經貿聯合國的一分子。只是,面對兩岸入會之後的經濟競合,政府似乎還沒有做好準備,對加入WTO的利弊,也仍欠缺積極掌握的能力。

        歷經十一年的努力,我申請加入WTO案終於進入最後階段;由於一直是在中共政治干擾的陰影下進行,因而此時此刻我方政府要員多把關切焦點放在中共是否又會在最後關頭使出小動作上。這確實該注意防範,然而相對於兩岸加入WTO後的市場競逐、產業交鋒及經濟卡位戰,這類顧慮不啻只是枝節而已。從全球化的觀點,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具有兩大意義,

        一是其經貿體制將與全球接軌,昔日投資環境中濃厚的人治色彩將由透明化的制度所取代,而能以國際普同的經貿語言與各國對話;

        二是逐步對世界打開市場大門,以降低關稅、開放專屬國有企業的貿易權及關乎商品銷售通路的配銷權等自由化措施,對全球企業釋放12億人口的市場商機。

        因此,WTO之於中共,猶如「品質認證」,進一步強化其對全球企業的磁吸效應,擁有資金、技術的歐美日韓等國企業莫不為此積極部署,去年中國大陸成為外人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即為例證。

        我國企業實難自外於這股全球化浪潮,不僅是因為中國大陸已漸融入全球競爭的場域,台灣企業不能無視於其市場發展潛力;且更因為台灣的地理和文化因素有利於扮演大陸與歐美企業的介面,在歐美愈益看重大陸的趨勢下,台灣企業也無可選擇地被歐美一步步推向大陸。這是市場機制運行的結果,尤其台灣本身的經濟規模不大,內需市場有限,經濟成長主要靠外貿表現;而外貿要順暢,需要的是訂單、是市場、是低廉的生產基地,從而大陸是台灣目前必然的選擇,否則台灣很可能在國際殘酷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因此,早自1999年底中共與美國就加入WTO達成初步協議之時起,沈寂兩年的台商對大陸投資即明顯翻揚,2000年獲經濟部核准對大陸投資額達26億美元,比1999年約增加1.2倍,2001年前4月已核准8億美元,再增加一成。

        在兩岸加入WTO後的全球資金、產業競爭中,台灣掌握的有利籌碼實在不多;然則,當舉世目光都集中在大陸廣大市場的開發潛能之際,台灣入會後的競爭策略在那裡?經濟部一項最新調查就指出,兩岸加入WTO之後,會在大陸增加投資的台商約25%,而僅有13%考慮增加在台投資,充分顯露台商加碼投資大陸的意願。連台灣的企業都將在中共入會後向大陸加碼,遑論較無政治掛慮的跨國企業?兩岸入會,更將為質變中的兩岸產業互動帶來催化競爭作用。昔日台商引進資金、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及歐美訂單至中國大陸,深化當地的經濟改革,台灣由此獲取鉅額貿易順差;如今大陸經濟成熟度提高,對台灣依賴降低,兩岸在國際間的產業交鋒,台灣勝算愈來愈少。加入WTO後,外資大量湧入大陸,台商作為中介者的優勢逐漸流失,屆時將如何找出台灣產業位於這場國際競爭中的利基?

        我們認為,挑戰雖嚴酷,台灣並非毫無勝出的機會,畢竟兩岸經貿交流雖受制於政治交惡的對抗性矛盾,但仍是兩岸關係中最活躍的部分,也帶給彼此很多的經濟利益;而語言、文化及產業發展的接近性,讓台商在全球企業競逐大陸的爭戰中多一分優勢。此外,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一如台灣,也將會面臨制度調整、開放市場的衝擊,大陸半封閉的經濟體系能否經得起外力的撞擊亦存有變數;台商如能於此大陸調適期間成為穩定的助力,未嘗不能轉化開放後的競爭為可用的商機。

        兩岸經濟的競合將於加入WTO後加劇,是現在就可以預見的事實;但政府似乎兀自假裝看不見,反而埋首於技術性細節,忽視台灣入會之後更大的經濟困局,不僅至今還堅持三通不開放、戒急用忍等政策,甚至還以我產業水準依然領先大陸3至5年、甚至10年為由,謂戒急用忍之調整不具急迫性。然而,台灣產業調整的生機幾乎全在這戒、忍之間給耗蝕殆盡了。

        全球競爭是極為現實而無情的。台灣是要繼續以政治理由限制與大陸經貿往來,還是要因勢利導,建立可操之在我的產業分工體系,以和平的經濟競賽提升台灣競爭力?利弊如此分明,政府其實應可作出非常清楚的選擇。我們日前亦曾於社論中呼籲,面對亞太經濟整合情勢,台灣不要因為害怕當「跳板」,以致又錯失了當「中心」的機會。兩岸加入WTO不僅帶來挑戰,也提供機會,全在政府一念之間。


兩岸面臨三大難題  
                                                                   【2001/11/11 聯合報】
回頁首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孫哲指出,兩岸加入世貿後,將面臨三道難題,考驗兩岸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力、兩岸整合各自內部資源的能力以及兩岸大三通能否順利實現。

        孫哲說,兩岸入世後將面對三道難題,首先是兩岸參與國際的競爭力,即必須設法阻止跨國公司全面占領市場。

        第二道難題考驗兩岸整合各自資源的能力,對中國大陸來說,如何整合資源,拉動西部發展,解決貧富差距,都是大陸面對的難題。對台灣來說,經濟衰退、失業率升高及外貿不暢等情況,又混雜內部政治紛爭不斷,是台灣方面必須處理的難題。

        第三道難題則是兩岸大三通能否實現,他表示,兩岸在世貿組織架構下將加強對話和接觸,三通解禁自然成為協商的一部分。他說,雖然台灣強調世貿組織只規範貨物貿易,並未規範服務貿易,所以諸如航運、空運及人員往來等問題,不在世貿組織框架。如此一來,將影響台灣經濟的發展。

        孫哲認為,加入世貿就是為尋求更加開放的國際開放平台,如果台灣不趁大陸崛起之機搭順風車,台灣經濟復甦將難上加難。他表示,兩岸實現大三通,不僅將緩解兩岸關係,激勵台灣股市,提高世貿組織成員到台灣投資的意願。他說,如果兩岸交流能擴大,大陸資金和企業能夠入台發展,與台灣將產生互利共生關係。他表示,在後世貿組織時代,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將是決定兩岸共贏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