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對話 >

台灣歷史人物

一、發現台灣

        全中國第一條由國人主導修建的鐵路、第一家由國人自辦的電力公司、第一套電報系統,都發生在台灣。三百年前,台灣已經開始了轉口貿易。 一百五十年前,滿山遍野的樟樹林為台灣贏得了第一個出口的「世界第一」王冠。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一百年前就已做到。

        一百一十七年前,日軍犯台,佔據南台灣六個月,而這改變了中日近代史徹底翻轉數千年來中日間「華夷秩序」的古戰場,今天靜靜的躺在恆春北邊,鮮人知曉。這許多光榮或悲傷的歷史,卻在荒煙蔓草中遺失,台灣真的已失去了記憶?

        今日,要真正實現中國人的現代化,台灣成為唯一有選擇的地方。但要如何才能喚起共同的記憶、凝聚共同的情感、激發共同的力量,走出屬於你我的共同未來?

 

二、 為什麼現在要回頭看歷史?

歷史像一條河流,河流有方向,就因為它有源頭;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曉得要往哪裡去。了解歷史,並不是要背負過去,而是為了向前走時,能夠無後顧之憂,可以走的更踏實、更坦然。我們的祖先一直處於身不由己的漩渦裡,我們這一代—在台灣的中國人,雖然無法選擇過去,卻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這是我們的幸運。發現台灣,只是一個嘗試「打開歷史,走出未來」的初步探索。

 

三、商品經濟的第一次風光——台灣開港

在古老中國外患迭仍之際,康熙、乾隆與嘉慶三朝移民的後代子孫,在台灣各地繼續默默開墾,往山中、往溪邊,或往無人知曉的番地。移墾先民的冒險、勇敢、刻苦,不僅為後代台灣人留下一頁值得記載的歷史,也贏得外國旅行者的讚揚。他們戰勝了困難,使那蠻荒偏僻的地方變成美麗安適的樂土。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僅開發森林,也開闢道路,建築房屋,把荒涼的沼澤變成金色的良田。

由於歐洲及美國對天然資源的大量需求,安平及高雄開港之後,台灣茶、糖及樟腦,立刻成為貿易輸出的主要物品。據估計自一八六五到日本據台前的三十年間,台灣因為淨輸出累積的財富已達到一千四百多萬海關兩,三十年間出口總值也增加了七倍。自一八七O年代起,台灣每年對外貿易都出現大量出超。當時中國大陸每年平均對外貿易只成長三.四%,台灣則以平均每年六.五%的成長率,遠遠超前。這是台灣經濟史上第一次的繁榮。

茶葉、樟腦與糖的輸出激增,使台灣成為世界主要產地之一。在人造樟腦出現以前,據估計台灣出產的樟腦佔世界樟腦總產量的七○ ~八○%,是最早的台灣世界第一。當時另一項世界第一是澎湖海域的珊瑚場。其中一種「莫莫」珊瑚,據估計也佔了世界總產量的九○%。

 

四、鐵路開出台灣新紀元——中法戰爭後

  • 劉銘傳—台灣現代化之父

        因中法戰役保台有功成為首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在六年中使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他是如何做到的?

       「百年以來,中國朝野上下的有心人莫不以『近代化』——自強相尚,『才氣無雙』的劉銘傳雖只是其中之一,但了解最深,持之最堅,赴之最力,成績最著,很少人可與相比。他的表現即在台灣。」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郭廷以對劉銘傳的評價相當地中肯。

        沒讀過多少書,劉銘傳卻是清代少見的具備現代知識與能力的「奇才」。他十五歲就輟學幫父親販賣私鹽。一八五三年,洪秀全攻破南京,正式建號「太平天國」,由於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已腐化不堪一擊,地方上都各自辦團練以求自保。十八歲、好勇善鬥的劉銘傳,就被安徽合肥大潛山下蟠龍墩的鄉人推舉為保塞長,從此展開殺敵衛民的軍旅生涯。

        清末推行洋務運動的名臣中,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不是進士、就是翰林。行伍出身的劉銘傳,少了科舉包袱,反而最能吸收現代的新知識,並且身體力行。跟隨李鴻章在上海時,他帶領部隊「銘軍」與洋軍「常勝軍」並肩作戰對抗太平天國軍隊,又跟英法教練學習使用洋槍洋砲,後來他練兵作戰都採西式,所以在法軍犯台時,才能以夷制夷,保住台灣。

        和西洋軍隊實際接觸的經驗,讓劉銘傳很早就體認到「變法維新」的重要,他是第一位建議在大陸自己修造鐵路的人,認為鐵路是一切新政的起點,可惜未被採納。因此後來他來台主政,第一件事就是造鐵路。

        劉銘傳也是清代少數知日的名將,他在台灣努力建設,使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日本再度對台有野心。他認為「禦侮首在自強,攘外必先靖內,內不靖則根本易搖,一有外憂,勢且不攻自靡。」

        被清廷從台灣調回大陸後,劉銘傳為了了解日本的國情,還曾聘請了一位日本名士倉信敦在幕中,但不讓這位日人參與軍務。閒暇時和他下棋,詢問有關日本的政風民情,以有所準備。當聽到清廷戶部奏請十年內海軍不要增加新的軍艦——而把經費移去修建頤和園時,劉銘傳痛心地說:「人家(日本)正在謀害我們,我們自己又把藩籬撤去,這樣看來,滅亡的日子不遠了!」

        劉銘傳在台灣六年,使台灣成為當時唯一有系統實施全面改革計劃的省份,說他是「台灣現代化之父」當不為過。

  • 李春生—台灣企業家族的開端

一百年前,台灣商人已具有靈活的商業手腕,能善用各種資源,迅速累積財富。

        大稻埕最有名的茶商李春生原是英商多德手下的買辦,多德在拓展台北茶葉時,多半靠李春生居中連絡。後來李春生獨立經營茶行,成為華商中最大的茶行,台灣茶葉在他籌劃下,成了北部出口的大宗。

        由於捐錢建設,與官方配合密切,李春生後來甚至進入台北的政治核心圈中,一八九○年劉銘傳設立養桑局,計劃在台發展後紡織業,就請李春生擔任副總辦。清廷為了褒揚他的熱心,還加封他爵位,李春生從一個洋行買辦變成地方仕紳階級。

        當時台灣南北有兩大巨商,北部是李春生,當時人稱他「番勢——李春生」,意指靠洋人而得有聲望。南部則是指高雄陳家的陳中和。

  •   林維源—地主家族轉為產業家族

        清末時,板橋林家可說是擁有最廣大的政商關係網。林家和清末名臣沈葆楨、嚴復結成兒女親家,林家女兒分別嫁入沈、嚴家為媳。而嚴復的兩位孫女嚴倬雲與嚴停雲(女作家華嚴)則分別嫁給台灣企業家辜振甫與新聞界聞人葉明勳,這可算是中國及台灣近代史上最戲劇化的家族聯姻。此外,林家也參與投資盛宣懷創辦的招商局,購船來往台海兩岸。

        板橋林家並率先響應劉銘傳的種茶計劃,成立「建祥號」跨入茶葉經營,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茶商。板橋林家因為和官方關係良好,獲得信任,被允許入山墾殖得到大片土地,成為台灣大地主。日據初期清查土地時,板橋林家有五千三百甲,從桃園到宜蘭都有他的地。

  • 連雅堂—為台灣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