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巧入門

洪秀雄

甲、前言

攝影可以說是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舉凡旅遊、節慶、生活花絮、到公務存照、實驗結果存證....再到廣告、文宣、網路首頁....到個人休閒嗜好等等,都脫離不開照相攝影。雖然照相機的普及率還未達到人手一機的地步,但同時擁有兩部以上照相機的個人卻不在少數。所以,在現代「不會」攝影(照相)的人應該是絕無僅有,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能拍出賞心悅目的照片。這通常需要有學習、磨練、思考及修養、天分的成分。而如果有人傳授攝影技巧與策略的話,絕對是可以縮短自我學習、摸索的時間。

今年三月,學校有部分職員工希望我講解攝影的相關問題,不只是因為個人的喜好,也是因為公務的需要。雖然攝影是我的業餘嗜好之一,平常除了為了對來賓介紹本單位,需準備豐富的照片、幻燈片之外,自己業餘也喜歡拍攝各種鏡頭,特別是有生命的物體、欣賞生命的喜悅,但仍然純粹是一種喜好而已。這和寫一些東西、給個演講是有蠻大的距離的。所以開始時是頗為猶豫的。後來決定要講時,想到應該先寫個草稿,至少有個大綱,演講時才不會脫線,於是便寫了初稿。然後,講攝影,就不能只用口頭講,應該還要有圖例(照片)為佐。但是,照片一次只有一個人看到,講起來太沒有效率了。要大家在聽的時候同時可以看到照片,自然要用到多媒體投影機;而展示照片的軟體,若用影像處理系統還不如用 Netscape Navigator。所以將文字稿和掃描成數據檔的照片結合在HTML 格式下,顯然是最佳的選擇,這樣,講完後還可以永久放在網路上給更多人參考。以上就是本文的由來,歡迎同好指教。

乙、背景基礎

一、什麼叫攝影?

將影像透過攝影器材存入記憶材料的過程。所謂攝影器材包括照相機、 攝錄影機....等,本文針對照相機。

二、照相機

1. 記憶材料需事後沖洗者
  分單眼、雙眼、複眼、立體幾種。常用者為前二者:
  a)單眼:


預視窗口和照相途徑相同者,因此預視窗口看到的和被拍照下來的影像是相同的。這類照相機的鏡頭通常可以拆卸下來,並且換上別種功能的鏡頭。
  b)雙眼:


預視窗口和鏡頭是分開的,因此預視窗口和拍攝下來的影像會有稍許差異。這類照相機的鏡頭是不能拆卸的。一般所謂傻瓜相機屬之。

2. 記憶材料無需事後沖洗者
 

a)立即顯影者:

拍立得(Polaroid)
  b)數據化者:

數據相機屬之,其記憶材料均為電子晶體方式,需事後在電腦上處理,也可以直接在相機上觀賞。

3.


依相機的操作方式,又可分為全自動、半自動、全手動幾種。傻瓜相機均為全自動,老式相機為全手動,比較高級的現代單眼相機差不多都同時具有全自動、半自動及全手動的彈性選擇。

 

三、記憶材料

1.




記憶卡或軟片(底片),後者分正片及負片兩種。正片者沖洗出來後, 軟片上的影像和實際上的影像顏色相同,無需再進一步沖洗就可以觀賞。觀賞時通常需要投射器材,例如幻燈機。故正片通常稱為幻燈片。 負片者第一次沖洗出來為互補顏色,和真實色彩有極大差距,故不能直接觀賞,必需另外沖洗為照片後才能觀賞。
   
2.



感光度:底片對光線反應的敏感程度。通常以ISO 數字表示,數字越大表示感光性越強。常用的底片為ISO 100 、400 、1000等,一般而言,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顆粒越粗,放大後的效果較差。記憶卡無所謂感光度的問題。

四、鏡頭

有標準鏡頭(固定焦距)、變焦鏡頭(可調焦距)、廣角鏡頭(較寬的視界,最寬的稱為金魚眼鏡頭)、遠攝鏡頭(又稱為望遠鏡頭)、特殊功能鏡頭(例如特寫鏡頭等)、增距附加鏡頭等。每一種鏡頭都有不同的效果。

五、其他配件

閃光燈、三腳架、護鏡、濾光鏡、程式卡。

丙、基本技巧

一、以不讓相機晃動的姿勢操作相機。

建議的拿法:右手拿穩握把,左手輕扶相機底部或鏡頭下方。單眼相機需調鏡頭焦距時,用左手手指由下面伸上來調,這樣一方面有托住相機的作用。不過,現代的相機都很輕,以上的方式並不是必然的。基本上只要握得舒適又平穩就行。

若需用較長的曝光時間,可用三腳架固定,或將相機或手靠在穩固的物體上。

按快門時要輕柔、穩定。不要用指尖按快門鈕,而是用食指第一節的中間肉多的部位按快門鈕。前者常常是導致相機晃動,照片模糊的主要原因。

二、小心對焦

  選定主體後,將對焦窗口對準主體,調焦距。如果是自動相機,則當你輕按快門鈕時相機即開始自動對焦。注意雙眼相機預視窗(也是對焦窗)和鏡頭不在同一個地方(通常在較高的位置),對象較近時應該先做適當的位移(通常是將主體放在較低的位置)。如果攝影時不要將主體置於照片的中央,可先把鏡頭對準主體,輕按快門鈕至一半深度並將手指凍結在那個位置,再將鏡頭移至預訂的中央位置,然後再把快門鈕按到底。(見圖例一,摘自Minolta 相機廣告。)

三、正確曝光

注意光線是否充足。若非要達成特殊效果,儘可能避免逆光拍照,亦即應讓光線照在拍攝主體上,拍攝者站在光線來的方向。人像攝影應使用柔和光源,例如陰天或陰影處。選擇適當的光圈及快門速度。代表快門速度的數字,其倒數即為快門打開的時間,以秒為單位,例如60表示拍照時快門會打開六十分之一秒。光圈的大小也是以數字表示,數字越大光圈越小,數字越小光圈越大,光圈越大進入鏡頭的光線越多(但景深越小,見下節說明)。光線不足處就要使用閃光燈,但應注意所使用閃光燈的有效距離,一般閃光燈有效範圍只有三、四公尺。逆光攝影時,可以用閃光燈彌補光源之不足。

四、認識景深

所謂景深,就是當焦距對準某一點,其前後都仍然清晰的範圍。光圈、鏡頭、及拍照主體的距離是影響景深的重要因素。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主體越近,景深越小,主體越遠,景深越大。要凸顯主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糊其週遭,選擇小的景深即可達到目的。相反的,如果要拍風景,則應選擇大的景深。(圖例二a為小景深的情形,一大簇櫻花一起入鏡;而圖例二b為大景深的結果,只有特定的幾朵櫻花是清晰的,也因此使得這幾朵櫻花被凸顯出來。)

五、選定主題及主體

不同的主題及主體(對象)有不同的處理要點,要先想好拍攝的目的及主體是什麼。儘量設法排除次要的景物,使它們模糊或淡化,以免喧賓奪主,反而模糊了主題。(圖例三,摘自Minolta 相機廣告。)

六、舒適的構圖

照相畫面的構圖以清爽、自己看起來舒服為準。照片畫面的美觀標準和畫的美觀標準大致相同,但相片畫面還可以營造立體的感覺。注意畫面的平衡。被攝影的主體要大致放在中央,但不一定在正中央,但有特殊目的時不必拘泥(圖例四為杭州西湖的日出景緻。)。

七、照相機的保養

1.




不用照相機時,將之保存於「防潮箱」或「防潮盒」中,電子的最好。切忌置放於衣櫥或書櫃中,因為衣服及書籍都是吸濕性很強的東西。如果有照相機的皮套子,要和照相機分開保存,因為皮革也是吸濕性很強的東西。如果準備久久不用,要把相機裡面的電池取出來。
2.


避免相機暴露在極高溫、極低溫或潮濕的環境下。儘量避免將相機遺留在置於陽光下的汽車內;切忌將相機置於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尤其是儀表板上。
3.





相機應經常維持乾淨,鏡頭要用鏡頭專用的拭紙、布擦拭,或以駱駝毛拂撢,以免刮傷鏡頭。要去除鏡頭上的塵埃時,最好用吹毛刷,掃撢後再吹氣(Blow),不要用紙或布擦拭,後者在有塵埃時還是會刮傷鏡片;不要用嘴吹氣,以免把口水沾上鏡片。需要濕拭鏡片時,要用合格的清潔劑(洗碗精就是很好的一種),不可以用酒精之類的強溶劑。
4.


鏡頭上最好加裝保護鏡或濾光鏡,使鏡頭上的透鏡不直接接觸外面的環境,也可以避免因經常擦拭而使鏡頭透鏡上的鍍膜受損,影響透光性。
5.


到海邊照相後回家,務必要用軟布沾乾淨的水,將相機全部擦拭一次;鏡頭的擦拭請參考第三項說明,因為鹽份的吸水性及腐蝕性都非常強。
6.


鏡頭如果發霉,極輕微時應儘速送至合格的照相器材行清洗,切勿自行拆卸。如果可以清楚看到霉菌腐蝕鏡頭的樣子時,棄之可也,不可能恢復原狀了,不必浪費錢去修理或清理了。
7. 相機要避免碰撞,經常存放在有防震設施的容器內。

丁、拍好照片的要訣

一、

乾淨的畫面,避免複雜的背景。如果無法避免複雜的背景,可將景深儘量弄小。(圖例五)
二、

凸顯主體,不要貪多。畫面中主體大一點,背景小一些或模糊些。( 圖例六,左邊的一張明顯的比右邊的好得多。)
三、 看起來舒服的畫面就是好照片。(圖例七)
四、

發揮創意。例如,平時應儘量避免逆光攝影,但有時逆光可以營造透明的感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圖例八)
五、



充分利用不同鏡頭的特性。雙眼相機可以選擇有伸縮鏡頭功能的;單眼相機則可以準備各種鏡頭,通常至少需要一個長鏡頭,最好是可以變焦的,一個廣角鏡頭及一個普通變焦鏡頭。針對照相的主題,選用適合的鏡頭。
六、

養成多觀察的習慣,把握拍攝的時機。經常拍照,做不同的嘗試,經驗的累積有助技術的提昇。(圖例九)
七、 多接觸好作品、好藝術品,增進藝術品味。
八、 沒什麼是不能入鏡的。(圖例十)

戊、結語

本文的主體早在今年四月時就寫成HTML的格式,發表在http://www.lib.ncu.edu.tw/ 的「教學與學習輔助資訊」「大氣科學」「攝影技巧」「攝影 技巧入門」「文稿」之中或直接進入http://www.lib.ncu.edu.tw/~hong/ atmhmpg/fotog/fotog3.htm/,在那兒,由於可以用超文字的形式表達,所以有較豐富的照片範例,均用超鏈結連貫起來;每一張照片都有詳細的解說。儘管這個項目是躲在資料的底層,並沒有刻意去凸顯它,但到目前為止,該項目仍有不小的使用率,可見,對攝影有興趣又找不到適合的入門文件的人還是不少。本文因為要發表在平面媒體上,圖片只好大量割捨,相對的文字就要詳細些,所以本文經過相當程度的改寫。

(初稿完成於86年4月28日,本文改寫於6月初)